可圈可点高中历史网 ,cooco因你而专业。
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 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
(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2019·辽宁大连模拟)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文告》中提到: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
b.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加重要
c.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d.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2019·河北衡水模拟)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 )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这首诗写作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2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开始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地区
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c.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d.转入战略反攻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里的“三个战役”是指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进攻等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战役
c.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d.渡江等战役
研读下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 )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研读右上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遵义会议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c.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d.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研读右上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