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a . 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 . 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 . 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b 项正确; a 项在南宋,排除 a ;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 c ; d 项太绝对,排除 d 。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这种繁盛的表现有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④《授时历》的编订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a
【详解】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朝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①②③ 正确,故选 a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④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b 、 c 、 d 。
元朝多沿袭前代的制度,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下列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中书省替代了前代的三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b . 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地区佛教和军政事务的地方官署
c . 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d . 行省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b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 ; a 、 c 、 d 三项都是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正确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 1次,每次不超过3个月。1562年,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这一规定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③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 ④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c
【详解】
“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有利于保障工匠从事民营手工业,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同时征银代役,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正确,故选c;②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轮班匠可以征银代为服役,反映了政府对轮班匠放松了控制,③错误,故排除d。
条约签订后, “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但最终结果是被迫承认此条约有效。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b
【详解】
根据 “ 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 ” 可知咸丰帝极力避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所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天津条约》,故选 b ;《南京条约》是道光皇帝时期签订的,排除 a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是光绪皇帝时期签订的,排除 cd 。
本卷还有4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冰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