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b
【解析】
论文的四个提纲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反映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这总体上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能源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没有完整体现论文的主题,故a项不太准确;“征服自然”是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只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一部分,人类应对环境问题只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之一,故d项不太准确。所以本题最佳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
【详解】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a
【解析】
根据“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说明牧区扩大了,可从事农耕的范围缩小了,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a正确;b是由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决定的,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和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无关,排除d。
黄河初称“河”或“大河”,战国末期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年正式称为“黄河”。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北方地区
a.农耕规模的扩大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人口数量的萎缩 d.经济地位的下降
a
【详解】
由“大河”到“浊河”再到“黄河”,说明黄河地区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秦汉时期农耕规模不断扩大加重生态破坏所导致,故选a。西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但黄河环境仍急剧恶劣,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口数量是上升的,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黄河流域经济地位的下降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开始的,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b
【详解】
“断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禁绝屠宰和渔猎活动,而非由官方禁绝全部渔猎,故排除a项;根据“自古明主,仁及万物”可知唐代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的保护,故选b项;唐代“断屠”的规定并未体现是受佛教影响,故排除c项;官方颁布的诏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的仁爱主张,但不能体现该主张的普及性,故排除d项。
本卷还有9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324324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